rit版大:吉祥如意!
蜻蜓可分成「均翅類」與「不均翅類」。
1.均翅類(均翅亞目):
身體細長,複眼小,左右距離分開,前、後翅形狀類似,如:豆娘。
葦笛細蟌:細蟌科,腹長約2.5cm,後翅長約1.6cm,出現於6—9月。稚蟲(水蠆)棲息於池塘等水域。
紅腹細蟌:細蟌科,腹長約3.2cm,後翅長約2cm,出現於3—10月。稚蟲(水蠆)棲息於池塘等水域。
魅影細蟌:細蟌科,腹長約3cm,後翅長約2cm,出現於5—8月。稚蟲(水蠆)棲息於池塘、田溝等水域。
2.不均翅類(不均翅亞目):
身體腹部粗大,複眼大,左右相連或僅分開一點點,前、後翅形狀完全不同,如:蜻蜓。
綠胸晏蜓:晏蜓科,腹長約5.3cm,後翅長5cm,出現於4—10月。稚蟲(水蠆)棲息於池塘等水域。
金黃晏蜓:蜻蜓科,腹長約3cm,後翅長3.5cm,出現於3—11月。稚蟲(水蠆)棲息於池塘或積水水溝中等水域。
薄翅蜻蜓:蜻蜓科,腹長約3cm,後翅長4cm,出現於4—12月,成群常出現在沒有水域的空中盤族。稚蟲(水蠆)棲息於池塘、濕地等水域。
善變蜻蜓:蜻蜓科,腹長約2cm,後翅長3cm,出現於3—11月,常離水域較遠的草叢間覓食。稚蟲(水蠆)棲息於池塘、沼澤等水域。
霜白晏蜓:蜻蜓科,腹長約3.3cm,出現於3—11月,中印且平中,棲息於池塘、田溝等水域。
(一)幼蟲水蠆的食、衣、住、行:
1.食:水蠆為肉食性昆蟲,口器很發達,下唇有如手臂可伸縮,靜態中捕食蝌蚪,不用時覆蓋在臉上,好像一面面具(請參考第四次觀察報告中的食量表)。又觀察到,水蠆(蜻蜓)捕食一隻如米粒大的蝌蚪(蟾蜍)約3分鐘,捕食2倍米粒大的蝌蚪(金線蛙)約17—22分鐘。水蠆也會相互殘鬥,有大吃小的情形。
2.衣:水蠆為了生長,會在水中進行蛻皮,其身體顏色會隨著成長而改變,有觀察到深淺褐色、深淺綠黃色、淺紅色、深紅褐色等。羽化成豆娘或蜻蜓後,身體顏色隨著種類而變化。
3.住:由觀察瞭解
(1) 羽化前:水蠆生長在水族箱底部、石頭上、水草上、木頭上等靜態中較多,水保持清澈乾淨,以利觀察。
(2) 羽化時:水蠆頭部會先行露出水面並攀附在木頭(竹子)上,最後全身離開水面爬至木頭最高處,固定靜態中準備羽化成「蜻蜓」或「豆娘」。
4.行:水蠆(豆娘)以其三片葉狀尾鰓如魚般的游動。
水蠆(蜻蜓)遇敵手時,以其直腸鰓裡的水快速噴出,利用反射原理的游動前進。捕食時,用腳慢慢走動。
(二)水蠆的產地:水蠆必須以水作為「介質」,如:池塘、水田、田溝、沼澤、湖泊等水域。
(三)水蠆的繁殖方式:
從自然環境下,觀察發現:
1.豆娘雄、雌相互連結產卵,雄豆娘以直立式尾端夾住雌豆娘,而雌豆娘以水平方式於荷葉上將其尾端彎入水裡進行產卵,每次約15秒後再不停更換地點,全程觀察到結束產卵,約需2小時左右。
2.雌蜻蜓以垂直方式將尾端插入水裡進行產卵,曾觀察到一次約有20分鐘的產卵記錄。
(四)水蠆的天敵:除了捕食比自己體型小的水蠆外,鳥類、蛙類及人類均為其天敵。
(五)水蠆的羽化地點:(未羽化前的蛻皮皆在水中進行,最後一次才離開水域,觀察中0.5cm水蠆有三次水中蛻皮的紀錄)
1.自然環境下的羽化地點:
水蠆(豆娘):池塘裡的平面荷葉、水草上進行羽化。
水蠆(蜻蜓):池塘岸邊的石頭、石壁、水草、及水裡浮出水面較粗的水草或木頭進行羽化。
2.人為環境下的羽化地點:
水蠆(豆娘):水族箱放置細竹子、水草等,供其羽化。
水蠆(蜻蜓):水族箱裡放置木頭或樹幹,供其羽化。(觀察中未加蓋子的水族箱,水蠆會爬出到牆角或電線上進行羽化。)
(六)水蠆的呼吸方式
水蠆(豆娘):利用腹部尾端三片葉狀的鰓,稱做「尾鰓」。尾鰓如魚鰭一般左右擺動,並做為呼吸器官,吸進水後攝取氧氣行呼吸作用。
水蠆(蜻蜓):利用腹部內的直腸鰓進行呼吸作用,其身體顏色為淺綠色或透明色時,可看清楚牠。當接近羽化時,為適應陸地生活,則利用腹部的環節氣孔進行呼吸作用。(第五次觀察報告中—水蠆乙腹部環節出現白色,係利用腹部氣孔行呼吸作用時,排出水滴碰到光所產生的現象。)
(七)水蠆的眼睛:於水中會有白色,深、淺綠色,黃色,黑色的變換,更於即將羽化的第一時刻,眼睛先行變色。
(八)水蠆的腳:六隻腳缺一不可,會影響到羽化過程中,蜻蜓離殼後的抓力,若出現平衡問題,影響到全身延伸過程,即面臨死亡的命運。
(九)水蠆羽化的時、空間:(空間以一個長30cm、寬25cm、高25cm的水族箱觀察)
水蠆(豆娘):身體細長較小,羽化後的豆娘身體較小隻,該空間足夠生存,任何時間皆有羽化現象。
水蠆(蜻蜓):身體粗較大,羽化後的蜻蜓身體很大,該空間連做全身延伸過程都不足夠,影響生存。觀察中,皆在夜晚才進行羽化過程。
請 參考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21124000016KK03005
留言列表